公考面試熱點:面對道德逼捐該怎么辦?
—— 志公教育 李老師
把社會的愛心善意自由、有序、專業(yè)和持續(xù)地組織起來,根據(jù)貧困的原因給予不同形式的支持的民間社會團體,無疑是慈善活動最有效的社會形式。
最近英國有一個92歲的老太太Olive Cooke,因為慈善逼捐而跳河自殺。從16歲開始,她就賣花籌善款,1943年,她因丈夫在二戰(zhàn)去世,開始為英國皇家退伍軍人協(xié)會籌款,整整堅持了80多年沒有間斷。生前,她每個月都會收到超過260封的信件和電話要求她捐款,因為周圍人無度地索取,這個老太太在前幾天跳河自殺了。
道德逼捐者大多會認為你有錢,你有了第一次自然就應(yīng)該有第二次,如果你不掏錢幫助他,你不是一個好人。道德逼捐是跨越文化的人性問題,有些人是希望通過勞動、社會認同獲得價值,有些人習慣做事找捷徑,極端的追求就是不勞而獲。
有這么一個故事,一個人每天被人抽一個耳光,有一天,施暴者忘記抽他耳光,這個人心里對施暴者感恩戴德;反之,一個人每天布施一個饅頭,有一天,布施者沒有給他饅頭,他心里對布施者就充滿了抱怨。這些就是我們?nèi)诵灾械娜毕荩_一些慈善者們“任性捐錢”的錯,后面也包含著人性的惡。
是呀,人類就是這樣,幾十年光陰,無論是對好還是對惡都容易形成依賴,一旦有了變故反而是惡人獲利好人遭殃。因為各種隱私保護法律,其實很難去了解到一個人貧困后面的原因,要關(guān)心窮人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但粗心大意的施舍不僅會給自己帶來麻煩,也可能會為社會制造罪惡。比如一個國家大部分人要靠行乞為生,這個國家也就很快沒有了自己的未來。
生活中遭遇困境的人,有些是因為個人的偏執(zhí),博愛的人就應(yīng)該以愛為手段,在言語上幫助他們克服偏見,脫離困境;有些是因為時運不濟,博愛的人就應(yīng)該給予他機會和金錢,幫助他度過難關(guān),有些是因為殘疾或能力不夠,博愛的人就應(yīng)該努力給予他長久的供養(yǎng);至于那些因為厭惡勞動的貧困者,我們就應(yīng)該拒絕他做城市生活中的寄生蟲。
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,我們也不能因為紅十字會、郭美美就認為有組織地分配慈善資源的公益組織都是不好的、無用的,把社會的愛心善意自由、有序、專業(yè)和持續(xù)地組織起來,根據(jù)貧困的原因給予不同形式的支持的民間社會團體,無疑是慈善活動最有效的社會形式。不加區(qū)別地施舍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剝奪了一些人的尊嚴,而一個現(xiàn)代的國家需要的是一群有尊嚴的人。
志公官網(wǎng):http://www.xinyufei-ink.com
志公論壇:http://bbs.zgoog.cn